2018. 9. 17. 18:35ㆍ[동의보감]/탕액편(湯液編)
애엽(艾葉)[현대연구]
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애엽(艾葉)
《名醫別錄》
爲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. et Vent.的葉。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。以湖北蘄州產者爲佳,稱“蘄艾”。夏季花未開時采摘,除去雜質,曬幹或陰幹,生用、搗絨或制炭用。
약성(藥性)
辛、苦,溫。有小毒。歸肝、脾、腎經。
공효(功效)
온경지혈(溫經止血),산한조경(散寒調經),안태(安胎)。
응용(應用)
1.出血證。
本品氣香味辛,溫可散寒,能暖氣血而溫經脈,爲溫經止血之要藥,適用於虛寒性出血病證,尤宜於崩漏。主治下元虛冷,沖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,可單用本品,水煎服,或配阿膠、芍藥、幹地黃等同用,如膠艾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本品溫經止血,配伍生地、生荷葉、生柏葉等清熱涼血藥,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、衄血、咯血等多種出血證,如四生丸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。艾葉之用,既可加強止血,又可防大隊寒涼藥物而致涼遏留瘀之弊。
2.月經不調、痛經。
本品能溫經脈,逐寒濕,止冷痛,尤善調經,爲治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之要藥。常用於下焦虛寒,月經不調,經行腹痛、宮寒不孕及帶下清稀等證,每與香附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等同用,若虛冷較甚者,再配伍吳茱萸、肉桂等,如艾附暖宮丸(《直指方》)。用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,可以單味艾葉煎服,或以之炒熱熨敷臍腹,或配伍溫中理氣之品。
3.胎動不安。
本品爲婦科安胎之要藥。如《肘後方》以艾葉酒煎服,治療妊娠卒胎動不安;臨床每多與阿膠、桑寄生等同用。
此外,將本品搗絨,制成艾條、艾炷等,用以熏灸體表穴位,能溫煦氣血,透達經絡,爲溫灸的主要原料。
용법용량(用法用量)
煎服,3~10g。外用適量。溫經止血宜炒炭用,餘生用。
고적적요(古籍摘要)
1.《名醫別錄》:“主灸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瘡,婦人漏血,利陰氣,生肌肉,辟風寒,使人有子。”“生寒熟熱。主下血,衄血,膿血痢,水煮及丸散任用。”
2.《藥性論》:“止崩血,安胎,止腹痛。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。”“長服止冷痢。又心腹惡氣,取葉搗汁飲。”
3.《本草綱目》:“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,轉肅殺之氣爲融和;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,起沉屙之人爲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”
현대연구(現代硏究)
1.화학성분(化學成分)
本品主要爲揮發油、倍半萜類、環木菠烷型三萜及黃酮類化合物等。
2.약리작용(藥理作用)
本品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,艾葉油對多種過敏性哮喘有對抗作用,具有明顯的平喘、鎮咳、祛痰作用,其平喘作用與異丙腎上腺素相近。體外實驗證明,艾葉油對肺炎球菌,甲、乙溶血型鏈球菌、奈瑟氏球菌有抑制作用,艾葉水浸劑或煎劑對炭疽杆菌、α-溶血性鏈球菌、β-溶血性鏈球菌、白喉杆菌,肺炎雙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多種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;另外,對腺病毒、鼻病毒、瘡疹病毒、流感病毒、腮腺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。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。
3.임상연구(臨床硏究)
用艾葉100g,加水1000ml,煎取汁,待水溫達35~40℃,薰洗皮膚,治療中期妊娠皮膚瘙癢症9例,全部有效(安徽中醫臨床雜志,2001,5,354);用鮮艾葉10g,每次加水125ml,2次煎取180ml,趁熱加適量冰糖拌溶,涼溫後頻頻喂服,每日1次。共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96例,其中1劑治愈者68例,2劑治愈者21例,3劑治愈者7例(時珍國醫國藥,1992,3:135);用艾葉100g,炒熱,白酒與水各半拌至艾濕潤,以不灼手時敷於局部,另用針刺三陰交。共治療陰縮症75例,均1次見效(新中醫,1990,3:17);另據報道,以本品爲主還可用治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慢性氣管炎、哮喘、新生兒硬腫症、嬰幼兒病毒性腸炎、三叉神經痛、間日瘧等。
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애엽(艾葉)
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爲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. et Vant. 的幹燥葉。
성미(性味)
味苦、辛,性溫。
귀경(歸經)
入脾、肝、腎經。
공능(功能)
이기혈(利氣血)、축한습(逐寒濕)、온경(溫經)、지혈(止血)、安胎。
주치(主治)
심복랭통(心腹冷痛)、설사전근(泄瀉轉筋)、구리(久痢)、토뉵(吐衄)、하혈(下血)、월경불조(月經不調)、붕루(崩漏)、대하(帶下)、태동불안(胎動不安)、옹양(癰瘍)、개선(疥癬)。
용법용량(用法用量)
內服:煎湯,3~9g;或入丸、散或搗汁。
外用;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,搗敷、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。
[현대연구(現代硏究)]
@주요성분(主要成分)
艾含揮發油,爲多成分混合物,經分離鑒定的有:萜品烯醇-4(Terpinenol-4)、β-石竹烯(β-Caryophyllene)、蒿醇(Artemisia alcohol)、芳樟醇(Linalool)、樟腦(Camphorae)、龍腦(冰片 Borneol)、桉油素(Cineol,Eucalyptol)以及水芹烯(Phellandrene)、畢澄茄烯(Cadinene)、側柏醇(Thujyl alcohol)等。
@약리작용(藥理作用):
1.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:艾葉對炭疽杆菌、α-溶血性鏈球菌、β-溶血性鏈球菌、白喉杆菌、假白喉杆菌、肺炎雙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檸檬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枯草杆菌等 10 種革蘭陽性菌有抗菌作用。
艾葉煎劑對致病性皮膚真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,在5%濃度時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,30%濃度時,對許蘭黃癬菌、許蘭黃癬菌蒙古變種、狗小芽胞癬菌、同心性毛癬菌、紅色毛癬菌、鐵鏽色毛癬菌、堇色毛癬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艾葉水浸劑(1:4)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艾葉油對球菌(白色及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甲型及乙型鏈球菌、肺炎雙球菌及奈瑟菌)及大多數革蘭陰性杆菌(流感杆菌、變形杆菌、傷寒杆菌、副傷寒杆菌、大腸杆菌、副大腸杆菌及痢疾杆菌)均有抑制作用。
艾葉煙熏作爲空氣消毒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鏈球菌、大腸杆菌、變形杆菌、白喉杆菌、傷寒及副傷寒杆菌、綠膿杆菌、枯草杆菌、產堿杆菌及人型結核杆菌等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。對多種致病性真菌也有抑菌作用。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。
感染結核杆菌的豚鼠,經艾炷灸治療後,疾病進展緩慢,病變較輕,尤以病程後期更明顯。艾炷灸尚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反應,但增強程度較動物獲得免疫性時爲弱。
2. 鎮靜作用
艾葉揮發油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,能使家兔活動減少。給小鼠灌胃,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。但對士的寧、戊四氮和可卡因引起的小鼠驚厥和死亡無保護作用。
3. 鎮咳、祛痰、平喘作用
豚鼠實驗證明:艾葉揮發油能抑制化學物質引起的咳嗽,其鎮咳機制主要是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樞,該作用可被可拉明所抵消。酚紅法表明:艾葉油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祛痰作用。艾葉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氣管平滑肌,其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強。無論口服或噴霧給藥,均能對抗乙酰膽堿或組胺引起的哮喘發作,且作用持久。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其抗過敏和直接作用於氣管平滑肌所致。
4. 抗過敏作用
艾葉油灌胃,對蛋清所致豚鼠過敏性休克有明顯的保護作用,但噴霧給藥無效。其機制可能是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,或直接對抗過敏介質(組胺及慢反應過敏物質)所致。艾葉油尚能直接抑制慢反應物質、組胺和乙酰膽堿對回腸的收縮反應。
5. 對心髒的作用
艾葉油能明顯抑制離體蟾蜍心髒的收縮,對心率的影響不大,但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。濃度加大可使心搏停止。
6. 其他作用
艾葉水浸液給兔灌服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。研究表明:炒艾葉炭、醋炒艾葉炭、燜煆艾葉炭能使小鼠凝血時間縮短,它們的鞣質含量均比艾葉高,艾葉油的含量比艾葉低,提示艾葉的止血作用與鞣質含量有一定的相關性。但亦有報告認爲,艾葉止血作用的強弱與其鞣只含量的高低關系不大,艾葉炭止血的有效成分尚待進一步研究。
艾葉煎劑對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。艾葉油對實驗動物有利膽作用;能增強小鼠炎症滲出細胞的吞噬能力。
早年研究報告指出,艾葉因含鞣質,可使因溫刺法發熱的家兔體溫下降。但其作用量已近致死量,故不能作爲解熱藥。
[임상운용(臨床運用)]
@임상보도(臨床報道)@
1. 治療慢性氣管炎
a.艾葉60g(幹品),紅糖15g,加水煎成100ml,分3~4次口服,1周爲1個療程。治療484例,有效率爲76.1 %。〔武漢新醫藥 1971;(3):29〕
b. 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,制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,每日量0.1~0.3ml,分3~4次口服,10天爲1個療程。治療138例,1個療程總有效率81.88%,近期控制加顯效者爲46.37%。〔湖北衛生 1972;(7):4〕
2. 治療急性菌痢
用20%艾葉煎劑,日服4 次,每次40ml。觀察21例,均治愈。平均住院5.5天。治療中同時補充維生素B、C,個別病例給予輸液。
〔浙江醫學 1960;(3):142〕
3. 治療急性阿米巴痢疾
艾灸大腸俞(雙)、關元、神闕、足三裏(雙),治療6例,全部治愈。〔新醫學 1974;(5):248〕
4. 治療間日瘧
艾葉(幹品)15~30g,切碎,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,過濾,加糖,於發作前2小時頓服,連服2天。治療53例,症狀控制有效率爲89%,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爲56.2%。藥液須現制現用,每日用 30g 的療效較好。〔山東醫刊 1962;(5):22〕
5. 治療凍瘡
艾葉、細辛、當歸、生薑、花椒各60g,桂枝、蘇木各100g,樟腦30g,辣椒6枚。將上藥置75%酒精(或白酒)3000ml內浸泡7天,備用。
使用時用棉簽蘸藥液反複塗擦患處,日3次。治療93例,其中用藥2天痊愈者6例,用藥3天痊愈者59例,用藥4~5天痊愈者28例。〔新疆中醫藥 1989;(4):24〕
6. 治療尋常疣
鮮艾葉擦拭局部,每日數次,至疣自行脫落爲止。治療12例,最短3天,最長10天即行脫落。〔山東醫藥 1972;(8):66〕
7. 治療陰囊瘙癢證(繡球風)
艾葉、千裏光各30g,加水濃煎後,溫洗患處10~15分鍾,每日1次,10次爲1療程。治療期間避免局部搔抓和用肥皂、熱水擦洗。治療20例(病程短者3個月,長者32年),用藥1~2個療程後,除2例無效外,其餘皮損、瘙癢均消除或減輕。〔浙江中醫雜志 1984;19(3):141〕
8. 治療閉經
艾葉30g,肉桂、小茴香、川芎各12g,烏藥15g。共研細末。先將食鹽250g置鍋內炒熱,再倒入藥末,混勻炒熱,用布包好熱熨於小腹部。每次20分鍾,早晚各1次。1劑藥可連用4次。對於寒性閉經一般1劑即可見效。也可用於寒性痛經。〔基層醫刊 1984;(5):36〕
9. 治療小兒陰縮
艾葉100g,放鍋內炒熱,再用白酒、水各25g,拌炒至艾葉濕潤、不灼手爲度。敷會陰、陰囊及少腹近恥骨部,疼痛和拘急劇烈者,加針刺三陰交(強刺不留針),陰縮可在15~30分鍾複常。治療25例,均1次取效。〔新中醫 1990;(3):17〕
10. 治療小兒腹瀉
艾葉5g,生薑2g。隨證加減。水煎服,日1劑。治療116例,痊愈92例,好轉15例,無效9例。〔廣西中醫藥 1988;(6):44〕
@방제선용(方劑選用)@
1. 治療卒心痛:白艾成熟者三斤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之。若爲客氣所中者,當吐出蟲物。(《補缺肘後方》)
2. 治療脾胃冷痛:白艾末煎湯服二錢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3. 治療氣痢腹痛,睡臥不安:艾葉(炒)、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等分。上二味搗羅爲末,酒煮爛飯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。
(《聖濟總錄》香艾丸)
4. 治療濕冷下痢膿血,腹痛,婦人下血:幹艾葉四兩(炒焦存性),川白薑一兩(炮)。上爲末,醋煮面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米飲下。
(《世醫得效方》)艾薑湯)
5. 治療糞後下血:艾葉、生薑。煎濃汁,服三合。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6. 治療盜汗不止:熟艾二錢,白茯神三錢,烏梅三個。水一盅,煎八分,臨臥溫服。(《本草綱目》)
7. 治療癰疽不合,瘡口冷滯:以北艾煎湯洗後,白膠熏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8. 治療婦人白帶淋瀝:艾葉(杵如綿,揚去塵末並梗,酒煮一周時)六兩,白術、蒼術各三兩(俱米泔水浸,曬幹炒),當歸身(酒炒)二兩,砂仁一兩。共爲末,每早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(《本草彙言》)
9. 治療鼻血不止:艾灰吹之,亦可以艾葉煎服。(《太平聖惠方》)
@배오효용(配伍效用)@
艾葉配伍當歸、熟地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;當歸補血;熟地養血補精。三者爲伍,有補血養血、溫經止血散寒之功效,用於治療胞宮寒冷所致之月經不調、沖任不固之崩漏等。
艾葉配伍黃芪、黨參 艾葉溫經止血;黃芪、黨參補脾益氣。三藥伍用,有益氣補脾、溫經止血之功效,用於治療氣不攝血之崩漏等症。
艾葉配伍香附 艾葉溫經散寒止血;香附疏肝理氣止痛。二者伍用,有疏肝理氣、散寒止痛之功效,用於治療肝鬱挾寒之月經不調、心腹疼痛及男子少腹、睾丸冷痛等。
艾葉配伍棕櫚炭 艾葉溫經散寒止血;棕櫚炭收斂止血。二者伍用,有溫經散寒、收斂止血之功效,用於治療出血、崩漏證屬虛寒者。
[[@@주의사항(注意事項)@@]]
宜忌:陰虛血熱者慎用。
毒副作用:艾葉油給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爲2.47ml/kg和1.12ml/kg;艾葉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爲23g/kg。給兔腹腔注射艾葉油2ml/kg,10分鍾後開始出現鎮靜,隨後翻正反射消失,呼吸減慢,最後死亡。
臨床應用本品,偶可見到口燥、咽幹、腹脹、胃部不適、頭昏等,不需處理可自行消失。
亦曾有報告,一女性因治療目的服用艾水約 500ml(濃度未明)而致死。報告認爲幹艾葉約需 100g左右才能致死,藥用量一般不能超過10g,超過此量2~3倍,即有中毒之可能。
局部外用,艾的揮發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性,可引起發熱、潮紅等,偶可使肢體末端發生顫抖、麻痹。口服可刺激胃腸道,使其分泌增加,故用藥量(幹艾葉)3~5g 可增加食欲,大量時則引起胃腸急性炎症,產生惡心、嘔吐等症狀。經腸吸收後,由門靜脈達肝髒,可使肝細胞代謝障礙,發生中毒性黃疸和肝炎。但最顯著的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,藥用量可興奮皮層及皮層下中樞(主要是運動中樞、血管收縮中樞、其次爲呼吸中樞等),故能引起痙攣、止血等現象。由於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,又可引起子宮充血、出血,在妊婦甚至流產。
本品中毒症狀,一般表現爲早期有咽喉幹燥、胃腸不適或疼痛、惡心、嘔吐,繼而全身無力、頭暈耳鳴、四肢震顫甚至全身痙攣,嚴重者可致癲癇樣驚厥、譫妄、癱瘓。數日後可出現肝腫大、黃疸、膽紅素尿。孕婦則易導致子宮出血及流產。
@중독구치(中毒救治)@
1. 用1:5 000的高錳酸鉀洗胃,硫酸鎂導瀉,並口服活性炭末20~30g。
2. 出現痙攣性驚厥時,先吸入乙醚,或應用苯巴比妥、硝基安定等。
3. 腹痛腹瀉時,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,日3~4次。
4. 出現中毒性肝炎時,用氫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%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點滴。亦可口服肝泰樂、肝寧、維生素B、維生素C等藥物。
5. 其他處理:將病人置於安靜暗室內,避免聲、光刺激。
6. 中草藥治療:茵陳、板藍根各30g,山梔子、龍膽草、甘草各9g,車前子(包煎)15g。水煎,出現中毒性肝炎時內服。
[의가론약(醫家論藥)]
◯ “艾葉,生則微苦太辛,熟則微辛太苦,生溫熟熱,純陽也。可以取太陽真火,可以回垂絕元陽。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,轉肅殺之氣爲融和;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,起沉屙之人爲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”(《本草綱目》)
◯ “艾葉,暖血溫經,行氣開鬱之藥也。開關竅,醒一切沉涸伏匿內閉諸疾。若氣血、痰飲、積聚爲病,哮喘逆氣,骨蒸痞結,癱瘓癰疽,瘰鬁結核等疾,灸之立起沉屙。若入服食丸散湯飲中,溫中除濕,調經脈,壯子宮,故婦人方中多加用之。”(《本草彙言》)
◯ “艾葉,能通十二經,而尤爲肝脾腎之藥,善於溫中、逐冷、除濕,行血中之氣,氣中之滯,凡婦人血氣寒滯者,最宜用之。或生用搗汁,或熟用煎湯,或用灸百病,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,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,表裏生熟,俱有所宜。”(《本草正義》
'[동의보감] > 탕액편(湯液編)'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
금앵자(金櫻子)[약전] (0) | 2018.09.20 |
---|---|
금앵자(金樱子)[동의보감] (0) | 2018.09.20 |
애엽(艾葉)[본초] (0) | 2018.09.17 |
애엽(艾葉)[사전] (0) | 2018.09.17 |
애엽(艾葉)[약전] (0) | 2018.09.17 |